找到相关内容194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的现况与省思

    等派少數随着国民政府來台的藏僧外,大多以居家的华人为主,密法传授的较小,集中于北部地区。第二阶段是一九八二年以后,大量的西藏僧侣前來传教,传法规模愈來愈大,迅速传播全省,形成百家争鸣的弘法兴盛景观。[...兴盛的繁荣景观,却隐藏着各种可能失序的生存挑战,尤其是过度地依赖现实社会的经济条件与物质生活,忽略了其以生命为主体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,只成为满足民众现实利益的工具理性,缺乏了來自信仰的精神实现与价值...

    郑志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144282808.html
  • 南朝佛寺遗产概说

    超过六百所,几乎可追六朝时萧梁之盛,它们中以灵谷寺、天界寺、大报恩寺、鸡鸣寺、能仁寺、栖霞寺、弘觉寺、静海寺八大寺为国家寺院,地位最高,其他各中小寺院广布于城区内外,成为南京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宗教文化...

    贺云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04384076.html
  • 《文心雕龙》的人文精神与当代意义

    、用典和抒发清怨为特征,虽不乏哀婉动人之处,但终究缺少建安文学中的那种黄钟大吕之声与正始之音的深沉邈远。它和萧梁宫廷文学一起,构成了当时文学的主要景观。因此,在这种时候,重要的并不是表面的学说如何,...

    袁济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374984203.html
  • 譬喻----佛教的善巧与美妙

      【譬喻】《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》佛陀说法(或佛典中为说明教义)时,所常用的方式之一。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拟喻抽象佛理,或以自然景观、世俗人事现象等,譬喻佛法中之某些事实。此等方式,在佛典中颇为常见。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2285031.html
  • 肃然起敬话“远公”

    ”的束缚。因而,他是中国美学发展史进入了审美自觉期的杰出代表。把欣赏自然美提到纯粹精神愉悦的高度的宗炳,多次在庐山游览,开展文化活动。   极具魅力的自然景观,加上东晋时期慧远、宗炳、陶渊明、陆修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584385899.html
  • 求得慧心五台归

    西台、中台为一列山脉,南台独立为峰,五座台顶各具景观。而五台山的中心地区因地处由五台形成的怀抱之中,因此称为“台怀”,是一个山水环绕的秀丽山镇。形胜于体,大势有大意,置身台怀,环览五台,我觉得与一般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32887443.html
  • 福建芗城区风景名胜古迹

    建筑、雕塑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作为有1200余年历史的古寺,其景观称为“五宝八胜”。“五宝”即大铜钟、血书《华严经》、《三藏经》、《贝叶经》、百年红茶花树;“八胜”即大雄宝殿、玉佛殿、石佛阁、陈太傅祠...明丽。再往上,南望可见象鼻岩,朝北有小道通往慈云岩。附近弥望尽是巨岩危石,累迭交支,各具异态,如象、如马、如鹰、如莲花,天然神似,无不毕肖。穿过巨岩架迭而成的石门,一边串的石室、石库、石洞、石梯等景观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22590988327.html
  • 安康地区高僧大德

    介绍了中观宗的学说,对中国佛教的三论宗、天台宗、成实宗、净土宗的影响很大。   释道标   据《安康碑版钩沉》宗教与景观篇所录《明创修龙兴寺碑》①载:“邑(汉阴)治城外东北隅有龙兴寺,父老传闻创...

    李厚之 张会鉴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483988734.html
  • 安康高僧大德

    中观宗的学说,对中国佛教的三论宗、天台宗、成实宗、净土宗的影响很大。   释道标   据《安康碑版钩沉》宗教与景观篇所录《明创修龙兴寺碑》①载:“邑(汉阴)治城外东北隅有龙兴寺,父老传闻创于晋代...

    李厚之 张会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51390322.html
  • 名岂寒山得,诗曾张继留

    这座移建寺中的花篮楼(附影2),谢孝思在《寒山寺楼碑记趣》中也有精彩的回忆:“寒山寺大体修好之后,入门右边甚感空洞,又念整个寒山寺无一处可供休憩之所,若右边空荡处建一楼阁,既增景观,又可供游人留连休憩,岂不...

    林公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391606.html